前天讀完和友人借的《孤獨六講》,六講,原來是六場演講的意思:包含情慾、語言、革命、思維、暴力與倫理六種孤獨的面向。

而我對於其中的情慾孤獨和思維孤獨特別有感覺,可別想歪了,情慾孤獨裡,探討的是心裡層面,核心還是在講孤獨,不是情慾。文中提及魯迅、沈從文的小說中的故事、竹林七賢、《紅樓夢》、《金瓶梅》以及希臘神話裡的小故事,都是用來闡述蔣勳自己想要表達關於孤獨的例子。

情慾孤獨篇章的小標是: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作者說明孤獨不是寂寞,孤獨是思緒沉澱後的清明,內在是飽滿的,而寂寞是因為害怕孤獨所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慌亂,是空虛的。我曾因為寂寞而發慌過,現在因為擁抱孤獨而日漸充實。

文中提到「孤獨者」通常是特立獨行的,而我們的文化不允許特立獨行,所以這些人就成了孤獨者,如莊子、竹林七賢。而孤獨者因為自絕於人群之外,可以回頭看著人群,因此可以維持一種高度,在這種高度下,思索人存在的意義,生命的本質,與儒家是相對的,而從漢代獨尊儒術之後,老莊哲學思想從來沒有成為主流。

為什麼武俠小說好看?作者說就是因為裡面有一種孤獨感,主角一定要閉關苦練獨門功夫,才能變成天下無敵的高手。《笑傲江湖》是《嘯傲江湖》的誤植,光是「笑」和「嘯」就有了悲壯與不悲壯的差異。

文中又說,「獨立的個體性應該表現在敢於跳脫大眾的語言、說出懷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結局或結論。」可是我們的社會好像都要聽一種制式的語言,我想到七、八年前,有一次去面試一個工作,面試我的小姐問我對於工作有什麼規劃和期許?當時我面試的是一家網路公司,找工作不就是糊口飯吃?況且也不知道網路泡沫化後這家公司還在不在?當下心裡覺得有點好笑,反問她:「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了解貴公司在五年後的規劃是什麼?」對方當然是描述了一個光明的遠景給我,但我沒有給她一個制式的標準答案,自然沒有錄取。你可以說我很白目,連修飾推銷都不會,但你不能不承認,我說的句句都是現實,可是我的思維是這個社會不能接受的,所以作者的這句話,我深有體會。

思維孤獨也是我有同感的一章,小標是:所有的哲學思考者都是孤獨的----。

「天生反骨」大概就是孤獨者的特質。為什麼我一定要和大家一樣?和大家不一樣就一定是不好的嗎?事情一定是這樣嗎?難道沒有別的方法‧‧‧?也許是這些人心裡常有的疑問吧。所以哲學家必須孤獨的原因大概也在這裡。

作者提到對《舊約聖經》裡不合人性的部份無法理解,讓我覺得遇到知音,我也曾經對舊約聖經產生很大的懷疑,﹝見讀小說聖經--舊約篇﹞所以作者說關於宗教的部份歸到「神學」而不是「哲學」,因為哲學的起點是懷疑。

我忽然明白為什麼我一直沒有辦法選擇一個宗教來安心信仰的原因了,因為我的思維一直都是偏向哲學性的,是懷疑的,而宗教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懷疑,所有無法解釋的部份都說是上帝的意旨或神佛的不可思議,這樣不負責任的答案怎能讓我理解信服?

作者提到傳統的儒家思想簡化了我們的思維,於是我們也就失去了思辨的能力。如同宗教,如同政治,在台灣,人們被簡化分成你若不是藍,就一定是綠,你不是贊成我,那就一定是反對我,容不得中間地帶,容不得有思維的人思索:雖然我認同你部份的內容,但對方的某些部份也很有道理。我們的社會,被簡化到只有結論沒有過程。

所以作者說「我認為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裡最大的孤獨。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的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作為一個孤獨者,他能不能堅持自己的思維性?是很大的考驗。」

孤獨是思考的開始。如、釋迦牟尼、莊子、貝多芬等人,都是在巨大孤獨裡的思考者,只有在孤獨的沉澱之後,才能有清明的思維,越孤獨的人,走得越前面。

知道自己原來是屬於思考型的人,怪不得和別人有點格格不入,明白這世上還有許多思考者,好像,也沒那麼寂寞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銀弓射手 的頭像
    銀弓射手

    銀色紀事

    銀弓射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