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剛在Yt 上看完第五十七屆金鐘獎頒獎典禮。我其實已經很多年沒有完整看完金馬、金鐘、金曲獎頒獎典禮的轉播,可能是已沒有像年輕時那樣熱衷。

但今年因爲臉友的分享,發現許多精彩台劇,也造成激烈的競爭。

其中讓我眼睛一亮的,是陳亞蘭以女性身份獲得最佳男主角的獎項,創下歷史紀錄。

她在台上激動落淚,賣了辛苦賺來的三棟房子來拍戲,抱持著對歌仔戲的傳揚的理念,也號召同行一起努力。

在整場典禮中,除了感念這一年已逝的演藝從業人員那段,我看到劉引商、常楓、王羽等老演員,還有以前在綜藝節目上看到的巴戈、顧寶明,及近期新聞裡的艾成,心裡有些感傷外,就是陳亞蘭致詞那段讓我感動流淚。

以前台視在晚上播楊麗花歌仔戲時,我們都會看,那時我們樓上鄰居是比較洋派的基督徒,偶爾他們家的孩子放學後因爲家長不在,會先來我家等,有次看到我們在看歌仔戲,問我們怎麼會看歌仔戲?我反問:你們不看嗎?他回:我們家不看歌仔戲的。

我知道在一些自以爲有品味、教養的人眼中,歌仔戲似乎是屬於底層階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會有點鄙視的意味,不像義大利歌劇、百老滙音樂劇那樣,感覺是高級的表演形式。

就像以前大陸的戲園子一樣,通常是家貧養不起孩子,父母就把孩子送去學唱戲,跟著師父有口飯吃。(看《霸王別姬》知道的)

台灣歌仔戲的生態如何我不清楚,因爲我只是觀眾,沒有深入去研究這一塊,但從野台戲文化來看,有時我們看到搭在廟前的酬神戲,底下幾乎沒什麼觀眾,和我小時候,附近住戶都會圍在台下看,我們小孩子還會溜到戲台下玩耍,把固定架子的草繩當鞦韆玩,然後班主會一直來趕我們這些小孩子的情景差很多。

因爲深入民間,加上從業人員都不是很有資源的家庭出身,所以才給人這種印象,但不表示歌仔戲沒有藝術價值。

我覺得歌仔戲和京劇、崑曲一樣,是民間藝術,故事也都是忠孝節義,或是淒美愛情,唱腔、唱詞、曲調、裝扮、角色等都有講究。所以後來看見歌仔戲走入國家劇院,心裡很爲歌仔戲高興(雖然我沒去看過😅)。

所以我可以稍稍感受到陳亞蘭心中的激動,這對一個歌仔戲演員來說,是多麼重大的肯定!

歌仔戲我特別喜歡楊麗花的班底,李如麟、黃香蓮,都是從楊麗花歌仔戲出來的,但還是喜歡楊麗花的詮釋。

許秀年、司馬玉嬌、潘麗麗、小鳳仙…都是楊麗花的固定班底,但隨歲月流逝,除了潘麗麗轉型演戲,也不見她們再有作品了。

總之,這次金鐘是很特別的一次。

(照片來源:網路)

050CE951-5204-4105-982F-D4D3C85A6D07.jpeg

arrow
arrow

    銀弓射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