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可能是關於藏書、購書的書中,有史以來最暢銷的一本。這本書在歐美聲名很大、地位更高,幾乎被視為是愛讀書、愛買書、愛藏書的人必讀的經典。
書中所收的這些信彰顯出了讀書、買書、藏書的人,最不容易被理解的一面。----楊照 2002.4.18.
這本書的作者是住在紐約的海蓮‧漢芙,描寫她與她下單買書的位於倫敦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的這家二手書店的書店職員間從未謀面卻透過書的中介的交往故事。
她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她住在繁華的紐約,要買書自是十分方便,卻寧可用最慢最不方便的方法,寫信到倫敦買中古書。並且,紐約有圖書館,她大量的向圖書館借書,而她下單要買的書,大多是她已讀過的。她買中古書的理由之一,當然是希望買到好一點、漂亮一點的版本,但她並非真正講究版本收藏價格的藏書家,負擔不起也沒興趣。
其中還真實描述了在二次大戰剛結束時歐洲的貧窮破產狀況,漢芙因為對書的熱愛,願意不定期寄各種倫敦缺乏的物資給書店職員們,而倫敦人員會被打動,回給她熱情洋溢的信,不只是因為收到了雞蛋、火腿,更是因為彼此都是愛書人。(改錄自楊照的一段描寫)
對於這篇文章我有一種於心戚然的感覺,我能理解漢芙為什麼願意這樣做。
因為我心裡也有著相同愛書的光苗。
從我會認字以來,父親便不斷地供應書籍來餵養我那雙饑餓的眼睛。因二次遷徙而中斷同齡友誼,在那樣孤單的童年,書承載了我的寂寞。
我最感謝父親的,是他從小培養了我愛書的習慣。長大後,機緣巧合地進入出版社工作過一段時間,更增添了我對書籍的挑剔度。
未進出版社前,我買書只會考慮內容是否吸引我,價格是否合理,封皮是否乾淨。進了出版社後,大大提昇了我的品味。
除了原先的考量,我還在意:
1.文字的流暢度,若是翻譯作品,譯者的文字功力是否能讓我接受就更重要了。
2.字體間距及大小是否讓我閱讀舒適。
3.紙張的質感,也會影響我閱讀的心情。
4.印刷排版的方式是否具格調。
5.裝訂的方式是否易於翻閱。
6.封面的材質與設計是否能接受。
7.有否灌水書的嫌疑。
8.若是工具書類,學習步驟是否夠清楚易懂,最好要有彩圖逐項說明,及有關工具之選購、技術支援資訊等。
滿足了以上的需求後,我才會願意買下它。
並且,我有一個私人的原則,我的書不喜外借,因為不管我訂下什麼樣的規則,也難保對方會像自己一般珍惜那些書,我曾親身經歷當書歸還時,灰頭土臉的狀況,心裡彷彿針扎般的難過。
我的書,除了因時間久遠發黃的這個因素無法控制外,幾乎全部都保持原來的平整乾淨的良好狀態,我承認,我有一點精神上的潔癖。
身旁缺少同樣喜好讀書的朋友,一直讓我有某種缺憾。我可以和她們去看電影、打折時逛百貨公司、談論某人的感情世界,但是,我無法和她們討論書。
我並非文史出身,涉獵畢竟有限,正是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況,自覺不夠程度和學養豐富的文人談論文化的題目,又不願周旋於凡夫匹婦之俚俗言語,註定要寂寞。若是碰上喜歡看書的朋友,偏好的領域又不見得相同,知音之間心靈撞擊的快樂,實在可遇不可求。
雖然時下電子書如此發達,但在我心目中,電子書永遠無法取代也比不上傳統印刷書,你可以由書籍印刷的字體、排版的方式、紙張質感粗細的程度、封面設計的美感來體會時代演進的腳步,電子書雖然方便輕巧,但是缺乏人文氣質。
捧讀一本書,可以佐茶,可以佐咖啡,看到哪個章節想休息,就用張美麗的書籤作為標記,不必擔心電力不足,直接藉自然的天光即可滿足,當你對某段文字特別有心得,可以直接在旁邊眉批上自己的想法,與作者在書中遙遙呼應。那些你親手翻閱過、圈注過、感動過的扉頁,靜靜躺在書架上唾手可得,等待你隨時溫習,書頁會隨時光流逝漸漸發黃,那是陪著你走過的人生歲月的痕跡,電子書可沒這等本事,在不斷地汰換更新裡,歷史只是一堆冰冷的數位資訊。
科技越發達,人文就越墮落。當人們習慣了凡事便利速成,誰還願意不嫌麻煩慢工出細活?偏偏人文藝術的涵養需要時光的浸潤,才能顯出光華,我有著一種將會越來越寂寞的預感。
書中所收的這些信彰顯出了讀書、買書、藏書的人,最不容易被理解的一面。----楊照 2002.4.18.
這本書的作者是住在紐約的海蓮‧漢芙,描寫她與她下單買書的位於倫敦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的這家二手書店的書店職員間從未謀面卻透過書的中介的交往故事。
她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她住在繁華的紐約,要買書自是十分方便,卻寧可用最慢最不方便的方法,寫信到倫敦買中古書。並且,紐約有圖書館,她大量的向圖書館借書,而她下單要買的書,大多是她已讀過的。她買中古書的理由之一,當然是希望買到好一點、漂亮一點的版本,但她並非真正講究版本收藏價格的藏書家,負擔不起也沒興趣。
其中還真實描述了在二次大戰剛結束時歐洲的貧窮破產狀況,漢芙因為對書的熱愛,願意不定期寄各種倫敦缺乏的物資給書店職員們,而倫敦人員會被打動,回給她熱情洋溢的信,不只是因為收到了雞蛋、火腿,更是因為彼此都是愛書人。(改錄自楊照的一段描寫)
對於這篇文章我有一種於心戚然的感覺,我能理解漢芙為什麼願意這樣做。
因為我心裡也有著相同愛書的光苗。
從我會認字以來,父親便不斷地供應書籍來餵養我那雙饑餓的眼睛。因二次遷徙而中斷同齡友誼,在那樣孤單的童年,書承載了我的寂寞。
我最感謝父親的,是他從小培養了我愛書的習慣。長大後,機緣巧合地進入出版社工作過一段時間,更增添了我對書籍的挑剔度。
未進出版社前,我買書只會考慮內容是否吸引我,價格是否合理,封皮是否乾淨。進了出版社後,大大提昇了我的品味。
除了原先的考量,我還在意:
1.文字的流暢度,若是翻譯作品,譯者的文字功力是否能讓我接受就更重要了。
2.字體間距及大小是否讓我閱讀舒適。
3.紙張的質感,也會影響我閱讀的心情。
4.印刷排版的方式是否具格調。
5.裝訂的方式是否易於翻閱。
6.封面的材質與設計是否能接受。
7.有否灌水書的嫌疑。
8.若是工具書類,學習步驟是否夠清楚易懂,最好要有彩圖逐項說明,及有關工具之選購、技術支援資訊等。
滿足了以上的需求後,我才會願意買下它。
並且,我有一個私人的原則,我的書不喜外借,因為不管我訂下什麼樣的規則,也難保對方會像自己一般珍惜那些書,我曾親身經歷當書歸還時,灰頭土臉的狀況,心裡彷彿針扎般的難過。
我的書,除了因時間久遠發黃的這個因素無法控制外,幾乎全部都保持原來的平整乾淨的良好狀態,我承認,我有一點精神上的潔癖。
身旁缺少同樣喜好讀書的朋友,一直讓我有某種缺憾。我可以和她們去看電影、打折時逛百貨公司、談論某人的感情世界,但是,我無法和她們討論書。
我並非文史出身,涉獵畢竟有限,正是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況,自覺不夠程度和學養豐富的文人談論文化的題目,又不願周旋於凡夫匹婦之俚俗言語,註定要寂寞。若是碰上喜歡看書的朋友,偏好的領域又不見得相同,知音之間心靈撞擊的快樂,實在可遇不可求。
雖然時下電子書如此發達,但在我心目中,電子書永遠無法取代也比不上傳統印刷書,你可以由書籍印刷的字體、排版的方式、紙張質感粗細的程度、封面設計的美感來體會時代演進的腳步,電子書雖然方便輕巧,但是缺乏人文氣質。
捧讀一本書,可以佐茶,可以佐咖啡,看到哪個章節想休息,就用張美麗的書籤作為標記,不必擔心電力不足,直接藉自然的天光即可滿足,當你對某段文字特別有心得,可以直接在旁邊眉批上自己的想法,與作者在書中遙遙呼應。那些你親手翻閱過、圈注過、感動過的扉頁,靜靜躺在書架上唾手可得,等待你隨時溫習,書頁會隨時光流逝漸漸發黃,那是陪著你走過的人生歲月的痕跡,電子書可沒這等本事,在不斷地汰換更新裡,歷史只是一堆冰冷的數位資訊。
科技越發達,人文就越墮落。當人們習慣了凡事便利速成,誰還願意不嫌麻煩慢工出細活?偏偏人文藝術的涵養需要時光的浸潤,才能顯出光華,我有著一種將會越來越寂寞的預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