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公視熱門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以隨機殺人案爲背景,探討深層的人性與正義,議題敏感卻直指人心,在資訊爆炸、很多價值觀流於膚淺簡化的今天,為民眾帶來一些省思。我覺得這部戲所要探討的核心意義早在數十年前討論死刑時就有人看見了,卻屬於極少數的聲音,加以挑戰了傳統道德與人性,因此從未被重視。可是近年來,隨機殺人與重大刑案層出不窮,讓人感到惶恐不安,終於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也許這也是這部戲會受到許多關注的原因吧?(如靈性領域所說:震撼不夠大,怎能搖醒沉睡的人?)

除了切合時代的劇情,強大的卡司陣容也提高了本劇的精彩度,多位一線演員及實力派老將,將人性掙扎詮釋得絲絲入扣,賺人熱淚,藉由這般多方努力,試圖喚醒人民意識,為社會帶來一點點光。

故事從某戲院發生隨機槍擊事件造成多人死亡開始,凶手如鄭捷翻版,隨即就被逮捕獲判死刑,接著描寫為加害人辯護的刑事律師的動機與理想、加害人與被害人雙方家屬間另一層隱形反轉的被害與加害形式,卻是冠以「正義」之名殺人於無形。各角色立場衝突各自為所代表的族群發出內在真實心聲,沒有人是真的壞人,卻都是在許多不得已中犯下了錯誤,只是有些錯誤能彌補,有些不能。

當中我很欣賞吳慷仁的律師角色,把一個人人喊打的角色演繹到讓人不得不認同他的動機和理想。是的,這世界從來不是公平的,有人生來資源豐沛,在成長路上不需經過太多坎坷就是人生勝利組了,可惜這樣幸運的人不是太多,有更多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被一路否定長大,這些負面的評價便被內化成其自我價值低落,為了被看見,為了證明自己的生命也有意義,這時如果沒有足夠的滋養讓人保持健康的理智,一個走偏也許就是一場悲劇。出於對這種心態的同理,這個刑事律師角色讓人進一步理解,是怎樣的過程,讓一個正常人被逼到生病,變得人格扭曲,犯下大錯,然後再被粗暴地解決掉以息民怨。把一個正常人逼到生病,那些逼迫人的人算不算有罪?怎樣合法的逼迫?有父母要求子女按長輩意願行事,有上與下的關係壓迫,有同儕間為資源競(鬥)爭,甚至不太相關的人的各種批評指教,所以,為何劇名叫《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有意無意的行惡,卻不當一回事。

另一條支線討論現今媒體的惡質,劇中媒體人說得好:民眾只有七歲的智商,給他們餵養速食簡化又吸睛的報導就好,否則就失去收視率,為了收視率,很多為避免造成負面效應的原則通通棄守,功利的世界,「利」最(罪)大。

做為一個人,我們希望擁有幾歲的智商?要隨媒體擺弄起舞?想要擁有怎樣的生活氛圍?冷漠疏離還是友善互愛?我們都知道「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萬萬不能」、「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所以為此汲汲營營,不是尋找有用價值的人脈,就是想辦法把自己變得更有利用價值好吸引人脈,在現今,當個好人已經不夠了,你還必須是有用的人,若被視為無用,好像連活的權利都沒有似的。問題是:什麼叫有用?用什麼標準?標準誰定的?

另外又有醫病關係的支線,暴露出醫療資源不足,病患及其家屬無法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支援,求助無門。而且,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帶給病患及家屬沈重的社會壓力,這些都得他們自行吸收,病患在康復之路上走得躲躲藏藏,煎熬掙扎,是生命中必須承受之重。劇中精神科醫師林一駿説得好:這是個眾生皆病的世界。沒有被醫師宣判的有病眾生,用有色眼光去看被宣判的有病眾生,五十步笑百步,卻把壓力全數扔在後者身上。

最後兩集,嗜血的媒體逼得人想犯罪,想做好優質媒體的從業人員的無力,這些都清楚說明了現況的無奈。這部拋出諸多議題的優質戲劇,確實將台劇帶向一個新高度。

老子說:「道法自然。」自然界裡的生物,都只須按內在神性設定做好自己便可達成自然平衡,可人為何會活得那麼辛苦,還要害得其他物種也活得很辛苦?

看來這只能讓我們省思,短期之內恐怕也是無解的。

 

延伸閱讀:《贊成死刑的請舉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銀弓射手 的頭像
    銀弓射手

    銀色紀事

    銀弓射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